欢迎访问《渔业研究》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樟湖库湾网箱养殖区表层沉积物中AVS-SEM研究
蒋奕雄, 蒋冬升, 陈志, 邹丽珍, 崔利峰, 连晨阳
渔业研究    2023, 45 (6): 559-568.   DOI: 10.14012/j.cnki.fjsc.2023.06.006
摘要88)   HTML3)    PDF (1476KB)(50)    收藏

为评价水库网箱养殖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在水口水库樟湖库湾采集5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对其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和同步提取的重金属(SEM)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VS含量范围在0.57~2.13 μmol·g-1之间,SEM含量范围在1.66~6.35 μmol·g-1之间,Zn、Cr、Cu是主要重金属,占SEM总量超过80%。SEM/AVS年平均值在1.65~9.11之间,Cr不列入计算则为1.42~7.75,(SEM-AVS)值基本小于5,AVS对重金属的束缚有重要影响,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尚不会对底栖生物产生明显毒性。就单个重金属而言,Pb可能产生的生物毒性最高。网箱养殖需对硫化物中重金属再次释放及生成H2S的潜在性危害提高警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中国鲎人工驯养繁殖技术初步研究
陈志, 翁朝红, 邹丽珍, 周洪磊, 蒋奕雄, 方垂弘, 李裕红, 关杰耀
渔业研究    2023, 45 (3): 246-253.   DOI: 10.14012/j.cnki.fjsc.2023.03.004
摘要603)   HTML1)    PDF (1500KB)(250)    收藏

为恢复濒危物种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种群数量,2021—2022年在福建省罗源县开展中国鲎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研究。基于野外自然产卵场及幼体生境观测结果,构建人工模拟产卵环境,诱导野生亲本在仿生态环境中自然受精、产卵繁殖,并开展了人工孵化和苗种培育研究。研究组初步掌握了中国鲎成体对底质的栖息及繁殖偏好习性和生态需求,形成了适宜福建沿海中国鲎的人工驯养繁殖技术,对中国鲎人工驯养和自然繁殖有重要意义,可为福建沿海中国鲎人工育苗及野外种群资源恢复提供理论基础资料。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雷州湾海域网衣污损生物群落的周年变化特征
周家丽, 傅建融, 曾嘉维, 陈志劼, 王学锋, 刘丽
渔业研究    2023, 45 (2): 133-146.   DOI: 10.14012/i.cnki.fjsc.2023.02.005
摘要123)   HTML1)    PDF (5924KB)(244)    收藏

了解雷州湾海域网衣污损生物群落变化规律,为网箱防污和绿色养殖提供科学依据。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于雷州湾东南码头养殖网箱中开展上、下水层的周年挂网实验。结果表明,共检出污损生物35种,分属11门28科35属,主要类群包括节肢动物门、软体动物门及绿藻门,冬季污损生物种类最少(7种);全年优势种共有15种,其中上水层12种、下水层15种,上水层的丰度和生物量分别较下水层高8.50 ind·cm-2、0.01 g·cm-2,且上水层污损生物附着量和体型较大;上、下水层总种类数(29~32)、多样性指数(H',0.985~2.010)、均匀度指数(J,0.539~0.852)、丰富度指数(d,0.539~2.856)数值相近;利用Excel和SPSS对56个网衣样本分别进行多样性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冬季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低于其他季节,但均匀度指数在季节间无明显变化。冗余分析显示,温度(平均贡献率为44.95%)和盐度(平均贡献率为31.90%)是影响污损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闽江马口鱼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秦志清 梁萍 林建斌 陈度煌 邱曼丽 陈志 李学贵 高苏蕊
渔业研究    2022, 44 (5): 508-515.   DOI: 10.14012/j.cnki.fjsc.2022.05.010
摘要193)      PDF (1015KB)(140)    收藏
采用生化分析方法对闽江马口鱼( Opsariichthys bidens)肌肉常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AA)组成与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为闽江马口鱼的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闽江马口鱼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中,其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依次为(75.20±0.14)%、(22.20±0.85)%、(3.15±0.02)%和(1.32±0.01)%;肌肉中检测出17种氨基酸,其中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EAA)占氨基酸总量(TAA)的35.92%,鲜味氨基酸(UAA)占TAA的35.46%;EAA的氨基酸评分值( AAS)除了(Met+Cys)外均大于1,化学评分值( CS)除(Met+Cys)外均大于0.8,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Met+Cys),必需氨基酸指数( EAAI)达到81.37;肌肉中微量元素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钾>磷>钙>钠>镁>锌,其中钙磷比为1.00∶4.49。综上,闽江马口鱼的营养价值较高,是一种具有良好食用价值和保健作用的优质经济鱼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急性盐度胁迫对细鳞鯻幼鱼存活及摄饵的影响
吴勇 施钢 谢又兴 陈志光 潘传豪
   2020, 42 (4): 348-355.  
摘要571)      PDF (2929KB)(321)    收藏
以捕获的细鳞鯻(Terapon jarbua)幼鱼为对象,在水温26.0~29.5℃条件下,设置0、5、10、20、30、40、50、55、60、65 共10个盐度梯度,进行盐度骤变对细鳞鯻存活、吸脱水和摄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盐度0,24~72 h细鳞鯻存活率为90.0%,恢复实验48 h后总存活率降至81.0%;2 h后吸水率6.5%,8 h后吸水率13.3%,24 h后吸水率10.4%;恢复死亡率为11.1%。2)在盐度5~40,细鳞鯻存活时间>72 h;盐度5组2 h后吸水率2.4%,8 h后吸水率1%,24 h后吸水率0.1%;盐度5~40各组恢复实验成活率为100%。3)在50~65高盐度组中,盐度65的2 h存活率为30%,4 h存活率为0%,平均存活时间为1.88 h;盐度60、55、50的24 h存活率分别为36.7%、53.3%、66.7%,48 h存活率30%、50%、66.7%;盐度65、60的2 h脱水率分别为12.7%、12.6%;盐度5~40各组72 h存活的幼鱼恢复实验存活率为100%。存活时间结果显示,盐度65的处理组平均存活时间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所有实验组的幼鱼,只要存活时间超过48 h 将不再死亡,存活时间均可达到72 h;实验开始2 h后高盐度组出现明显脱水,低盐度组出现明显吸水,24 h后的体质量测量结果表明,细鳞鯻幼鱼在盐度5的低盐组,其渗透压调节适应能力高于盐度60的高盐组;恢复实验后,除盐度0组的细鳞鯻出现11%的死亡率外,其他各组恢复成活率均为100%;恢复实验24 h后,全部梯度存活下来的鱼摄饵正常。总之,细鳞鯻生存的极限盐度为50~65,可正常存活和摄饵的盐度为5~40,不适宜在盐度0生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三种鲍在自然海区养殖度夏的试验比较
陈志森
   2018, 40 (6): 490-495.  
摘要113)      PDF (264KB)(509)    收藏
皱纹盘鲍是福建省重要的养殖贝类之一。但是近年来,作为从北方冷水水域引进的物种,在夏季高温、自然海区养殖时常常出现大规模死亡,给养殖户造成巨大损失。2016年泉州市水产技术站引进厦门大学通过杂交培育出的绿盘鲍和西盘鲍新品种(系)进行试验,在自然海区养殖中比较不同鲍品种(系) 之间的高温耐受性和生长情况。结果表明,经过一个夏天(最高水温30.6°C ) 的养殖,绿盘鲍和西盘鲍的存活率分别为65.60%、76. 67%,比皱纹盘鲍存活率(36.00% ) 分别高出82%和113% 。养殖15个月后,绿盘鲍和西盘鲍的平均湿体重达到89.2 4和67.96 g,分别比皱纹盘鲍高81%和37% 。综上,绿盘鲍在生长和存活率上均表现出了明显优势,是适宜南方养殖的鲍新品系之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温度、盐度和pH对双线紫蛤幼贝生长率的联合效应
陈志
   2017, 39 (4): 264-271.  
摘要149)      PDF (2203KB)(649)    收藏
为探究双线紫蛤(Sanguinolaria diphos)幼贝最适生长条件,采用响应面法研究了温度(24℃、27℃、30℃)、盐度(20、25、30)和pH(7.3±0.03,8.3±0.03,9.3±0.03)对双线紫蛤幼贝日生长率的联合效应。实验结果表明:1)温度对幼贝生长率影响极显著(P<0.01),3种生态因子对幼贝生长率影响程度大小顺序是:温度>盐度>pH;2)通过Design-Expert 8.0.6软件进行响应面分析实验,得出双线紫蛤幼贝最适生长环境组合是温度为26.43℃、盐度为25、pH为8.3,理论最佳日生长率为2.90%。经模型验证实验后,得到的日生长率为2.76%.实验验证结果与预测结果较接近,响应面分析法可靠。研究结果为双线紫蛤池塘大面积养殖的推广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盐度、密度和底质对双线紫蛤幼贝存活及生长的影响
陈志
   2017, 39 (1): 34-39.  
摘要144)      PDF (882KB)(396)    收藏
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法进行了双线紫蛤(Sanguinolaria diphos)幼贝的存活与生长进行了研究。实验设置设置了7个盐度梯度(10~40)、5个密度梯度(500~10000 ind/m2)和5种底质类型(全细砂、90%细砂+10%细泥、80%细砂+20%细泥、70%细砂+30%细泥、全粗砂),研究了不同盐度、密度、底质对其存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度20、25和30组存活率、生长率差异不显著(P >0.05);不同密度条件下幼贝存活率、生长率差异显著(P <0.05);不同底质类型对幼贝生长影响差异明显。双线紫蛤幼贝最适生长盐度范围为20~25;最适养殖密度范围为500~1000 ind/m2,最佳养殖底质为细砂底质。研究结果为双线紫蛤池塘人工增养殖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